你所不知道的西安门大街

刘兰塑胡同摄影/赵信儒

◎王越(地理学者)

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西安门外以东至今北海大桥称西安门大街。这条大街两侧分布着老北京具有代表性的胡同街巷,如西黄城根北街、西黄城根南街、西什库大街、颁赏胡同、惜薪胡同、真如镜胡同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此,向大家介绍几个在这条大街上发生的陈年往事。

御马圈盖起京师图书馆

西安门大街与府右街北口相接,府右街以东到北海公园一段称文津街,街北有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区分馆,元兴圣宫、明玉熙宫旧址。明嘉靖帝崇信道教,经常来玉熙宫做醮供(道教活动),皇家也经常在这里演戏。万历帝时,选近侍二百名,在玉熙宫学习官戏,岁时升座,则承应之。清时改为内厩,称御马圈,后名小马圈。

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学府部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主要用于收藏善本书等古籍,馆址在今地安门外什刹海广化寺。1929年,在御马圈旧址奠基建北平图书馆,因收藏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内的《四库全书》,改门前街名文津街。主楼前庭院中的华表一对,原是圆明园安佑宫大门内的饰物,经当时政府批准,从圆明园迁移到这里。

展开剩余64%

文津街3号,坐落着北京图书馆主楼,西侧建有静生生物调查所。范静生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是梁启超的得意门生。

1916年,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范静生和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长,聘请朱希祖为文科讲师,李大钊为图书馆主任,辜鸿铭为英文教授,诸多贤达齐汇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最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1918年冬,范静生与张伯苓、严修一同赴美国考察教育,回国后即致力于南开大学的创办。范静生生前热衷生物学研究,死后其弟范旭东捐款,于1928年4月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

1950年6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址迁至北京文津街3号静生生物调查所原址。当时一些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像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钱三强、苏步青、周培源、江泽涵、华罗庚等人,都在这里办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学界的许多大事,诸如创建新的科研机构,争取钱学森、赵忠尧回国,制定科学远景规划,研制“两弹一星”等等,都在这里开始筹划并组织实施。

皇城内的安乐堂

北图西侧有养蜂夹道,过去叫羊房夹道,后以谐音名养蜂夹道。明代,在羊房夹道内设有内安乐堂,是明代幽禁年老宫女、患病宫女或获罪宫人的地方。

历史上,明宪宗喜爱比他大十七岁的万贵妃。万贵妃专宠善妒,凡有孕的妃子和宫女都受到她的迫害。宫中女史纪氏颇有才德,召幸之后受孕。所幸宫女瞒报孕情,万贵妃只将纪氏贬至内安乐堂。后来纪氏生了朱祐樘,将孩子抱至他处抚养。6年后,朱祐樘才回到皇城认父,纪氏受封为妃子,移居至永寿宫。朱祐樘17岁继承皇位,年号弘治。他主政的18年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史称“弘治中兴”。

“刘元塑造”被讹传为刘兰塑

刘兰塑胡同位于西安门大街以北,呈南北走向,北至草岚子胡同。元代在胡同北口有座叫“元(玄)都胜境”的寺观,寺中正殿供着玉皇大帝塑像,左殿供着三元帝君像。这些塑像栩栩如生,生动传神,为元代刘元塑造。清朝改称天庆宫,刘元这位塑像家的名字也被众口误传成刘兰或刘銮,遂名刘兰塑胡同。在中国历史上,雕塑家被视为匠人,而刘元不但留下了姓名,且在北京市中心有一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胡同,真是弥足珍贵了。清人有诗赞之曰:“天庆神模哲匠心,仪容肃穆殿森沉。古传绝艺刘銮塑,元代称名直至今。”

草岚子胡同位于刘兰塑胡同接合,清初设三旗牛羊群牧处,康熙改置庆丰司,负责牛羊群的饲养、放牧和供给,在皇城内外及南苑、丰台、口外等地设有牛羊圈、牧厂、草栏等。草岚子胡同与饲养御马的草料厂“御马仓草栏”相近。1949年,定名为草岚子胡同。1931年,北平司法部在这里设置临时看守所,虽几经演变,仍俗称草岚子监狱。牛圈在草岚子北段,1965年并入草岚子胡同。1990年拆除草岚子胡同,并入西什库大街。

发布于:北京市